31天,超27万管,近万人次这就
2022/6/19 来源:不详EDM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18/116116.html
核心提示
鸡鸣闻三省城城相毗邻一场突发的疫情让包头到吉林这两座远隔数重山水的城市有了特殊的“连接”跨越山河,同心战疫
春欲分时寒更深,三月本应是春暖人间的时节,吉林却迎来一场疫情的“倒春寒”。
0年3月13日下午,包头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接到上级单位紧急通知,市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按照市领导的指示,立即吹响集结号。
一声召唤,尽锐出战。全市各医疗单位积极相应,紧急组织和落实包头援吉核酸检测医疗队成员和调配抗疫物资,医院检验科彭志平主任为领队。
团队由包头市、旗、县16家医院的核酸检测人员组成,共计5人。其中,医院高度重视,快速响应,抽调10名精兵强将奔赴吉林。
临行前,市卫生健康委孙志刚主任指示,务必增强队员的个人防护意识,严格落实个人防护培训,保障自身安全,坚决做到零感染,确保“带着责任去、带着平安回”。
3月14日早上6点,满载包头父老乡亲的祝福,包头援吉核酸检测队启程出发,于当天傍晚抵达吉林市。不顾舟车劳顿,彭志平主任立即带领骨干冒雨到达艾迪康气膜实验室进行工作对接。“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早点开展核酸检测,就能尽早发现感染者。”
3月15日下午5时,在艾迪康气膜实验室接收首批样本,正式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快一点,再快一点!一份“阴性”的核酸检测报告,不仅是疫情防控的可靠依据,更是当地老百姓的“定心丸”。而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对核酸检测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之标本大多集中在晚上送到,这无疑是对队员们体力、耐力的巨大考验。
PCR实验室是负压实验室,工作环境标准高,对检测人员操作流程要求严格。来自医院的8位“铿锵玫瑰”正在争分夺秒的在样本到达实验室前做好一切迎检准备,双手消毒、戴好帽子、拉紧N95口罩、穿上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戴面屏、戴乳胶手套……“全副武装”进入到实验室,用专业的技能发挥着实验室核酸检测“一锤定音”的作用。
在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队员们与时间赛跑,和病毒较量,从接收核对标本、编号整理、扫码录入信息、进入实验室处理标本、核酸提取、上机扩增,再到实验室消毒处理、分析录入结果、制表上传信息,这些工作一个环节都不能少,通宵达旦已是常态,天天如此。为了保证检测速度,队员们尽量少喝水,一次次挑战生理极限,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样可以节约防护用品和更换防护服的时间。”每次从实验室出来,队员们的手臂因为长时间操作而变得僵硬,甚至连脱防护服时手都是颤抖的。“虽然大医院,但是整个核酸检测队团队意识非常强,大家都是争着干,抢着干,比着干。”彭志平表示。才下战场,又踏征程
这次援吉团队中的很多检测人员都是抗疫“老兵”。他们中的很多人,先后参加过额济纳、包头市达茂旗等地支援工作,刚刚下了一个战场,又奔赴一线。
曾支援额济纳旗并多次参加大规模核酸检测任务的李燕,凭借业务能力突出、经验丰富,此次援吉任第二组组长。为了提高检测速度及检测质量,她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总结方案、优化流程,进行精细化岗位管理,形成流水化作业,极大地提高了核酸检测的工作效率和检测能力。
她说,“每天要工作十六七个小时,虽然体力已近极限,但是所有人仍在咬牙坚持,早一分钟完成工作,百姓就多一分安全保障。”今年5岁的祁志芳,是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在得知援吉的任务时第一时间主动请战。来到吉林后,她干完试剂准备室的工作后,会来到基因扩增室继续进行结果审核和上报工作,工作起来完全不逊于年轻人,每次都坚守到最后,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张晶,医院检验科主管检验师,负责标本接收工作,需要和上万份核酸标本近距离接触,还要以最快的速度对标本扫码编号,排板布阵,全靠手工。1小时、小时……长时间的低头工作早已让她颈肩酸痛,“随着‘滴’‘滴’的响声,标本一一扫码录入系统中,最后进行数据上报。“能为每个人的健康把好关,再苦再累也值得。”她说。曾参加过达茂旗、东河区全员核酸检测的郭静、郭慧荣、孙婷和王慧,此次援吉,一起被分到样本制备室,这里是与新冠病毒最接近的地方,也是最有风险的地方。面对一个个“排队等候检测”的试管,她们给自己按下了“快进键”,反复快、准、稳的加样,哪怕自己的颈椎、胳膊早已酸硬僵直,甚至有了肌筋膜炎症状,仍然咬牙坚持,直至加完最后一个标本。作为加样组中年龄最大的姐姐,王慧总是担心动作速度慢于同组后辈,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甚至到了饭点,感受不到一丝饥饿,创造了一天加样6板的最高记录。当接到援吉通知时,爱人还在外地工作的庞江霞毅然抛下3岁的儿子,跟随队伍来到了吉林。在基因扩增室里,她和同伴们管理着8台基因扩增仪。庞江霞说:“每一份结果都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我们不敢有丝毫大意。我们每天最愿意看到的就是仪器屏幕上那一条条平直的线,最喜欢听到的就是那一声声‘本轮实验结果全阴’。”近乎十几个小时不出舱的她,每每看到这样的检测结果,总是满怀喜悦,干劲十足。高效有序的检测任务离不开有力的后勤保障工作。宋磊作为援吉核酸检测队副队长兼联络员,需要同吉林市医疗、物资、后勤保障人员保持密切联系,为队员们提供充足的防疫物资及生活必需品,免去大家的后顾之忧。因为核酸检测任务集中在晚上及夜间,队员们出舱后多次吃到冷饭,宋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通过与酒店工作人员协商,深夜为队员们搬去一台微波炉,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点赞。此外,宋磊每天还负责收集队员核酸检测标本和信息,并按时参加感控专题视频会议,协助领队上传下达院感防控政策和要求,让团队做到了“零感染”。前线有你,后方有我
领队彭志平在接到抗疫支援通知时,正值家中老母亲病重,正是需要儿子守候在身边的时候。一边是孝道,一边是责任,他没有对外声张,毫不犹豫地踏上了援吉征程。为确保每一个标本的检测结果都准确无误,他每天全程跟组,持续改进检测流程和结果报告流程,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带领团队与时间赛跑,和病毒较量,每天最多休息5个小时。△彭志平收到吉林市高新区卫健委送来的感谢信
家是心灵的港湾,也是动力的源泉。在队员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同时,他们的“大后方”也有人在守护。“吃得习惯吗?”“要注意防护!”“一定要保证安全操作!”……医院院领导每天都会在联络群里了解援吉医疗队的动态,不厌其烦地提醒大家做好防护措施。“领导和同事每天都发信息来关心我们,心里挺感动的。”彭志平说,“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组成的‘后援团’每周都会看望慰问队员家属,帮助大家解决各种困难,为我们撑起稳固的大后方,让大家能够心无旁骛,以饱满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抗击疫情工作中。”胜利曙光,指日可待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此次引发吉林疫情的是奥密克戎BA.变异毒株,传播性极强,与以往的支援相比,难度更大。”彭志平欣慰地说,“不过大家凭借多次进入疫情高风险地区积累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通过与当地相关部门良好的沟通,取长补短、相互协作,高质量完成一轮又一轮的检测任务。”
截至4月14日,是包头援吉核酸检测队来吉林后开展核酸检测的第31天,工作时长已累计44小时,核酸检测超7万管,近00万人次。
齐心战疫,曙光在前!
4月8日,在吉林省疫情防控工作第9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3月日吉林市突发疫情,经过37天的连续作战,4月7日8时至8日8时开展的最新一轮覆盖社会面全员核酸检测已经完成。按照国家疫情防控有关规定,经过对检测结果的综合研判,吉林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判定,吉林市已经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
战斗,仍在继续!为巩固社会面清零成果,4月10日,吉林市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启动新一轮单人单管核酸检测。“疫情面前,举国同心。我们千里迢迢来帮忙,就是要拼尽全力。”彭志平动情地说,“我们将继续全力以赴,尽快与吉林人民一道战胜疫情,迎来春暖花开,这也是我们全体队员最大的心愿。”
4月的吉林寒风依然,大雪纷飞,室外温度还在零下。但在松花江畔,垂柳已经生出嫩芽。
战疫30余天,彭志平和队员们还没有机会看清这个城市的真实模样。“等疫情散去,我们一定会再来吉林,走一走、转一转,近距离看一看这座城市的美丽模样。”
包头,给力!
共盼,吉“临”!
期待疫情早日散去,
逆行英雄平安归来。
目前+包头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