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日来聊聊那些与沙暴有关的故事
2022/12/23 来源:不详01:33
三十三上积尘久,大罗神仙掸扫帚。
对于居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人们来说,扬沙、浮尘、沙暴,是些并不陌生的词汇。组建60多年来,由于地处内蒙古额济纳旗、毗邻巴丹吉林沙漠,“早春沙擂门”是这座小城的时令习俗,每年的三到五月间,时不时就会有大风起兮、流沙漫天的气象发生。
据说,当年第一代航天人刚刚进场时,这里是一片浩无人烟的沙漠,建设大军进入场区之后,就地搭起一顶顶帐篷,支起一个个锅灶,便立即投入热火朝天的施工建设。那时的建设者们内心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在亘古荒凉的“大白纸”上,建起新中国第一座航天城。然而,经常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由于沙漠地区风沙太大,人员白天施工,晚上再回来时,往往发现帐篷连同被褥、行李都被狂风卷得无影无踪,连油桶都没剩下一个。
第一代航天人在沙漠中搭建帐篷
眼前的是素有“地狱”别称的中国第三大沙漠,建设的是新中国第一座航天城,要上马的是中国人自己研发的导弹、卫星,任务何其艰巨、形势何其严峻、时间又何其迫切!从那以后,这群在枪林弹雨中、在流血牺牲面前不曾皱眉的建设者们,带着唇焦舌枯、鼻孔出血、满脸皴裂的风沙“馈赠”,一边面对生存,一边面对施工,开启了战风斗沙、开荒造园的白手起家岁月,奏响了“饥餐砂砾饭,渴饮苦水浆”的创业凯歌。
无论是年长还是年轻的东风人,也许永远都不会忘记,小城里那些口口相传却毋庸置疑的故事。当年,前来选址的孙继先将军和勘察小组成员夜宿戈壁滩,在绿园一间并不成形的土坯房子里栖身,清晨起来,他们每个人身上都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流沙,就连眼角和耳窝里都积满了沙子。大批人马建设时期,一场沙暴袭来,凝结着智慧与心血的施工图纸被狂风刮走,一位女干部一路急追,却不幸迷了路,被找到时,她已经永远留在了那片瀚海流沙之中……
战风斗沙、开荒造园
与场区同步建设的清绿铁路,一度是场区与外界的唯一通道。这条有着一个波光潋滟名字的铁路,却有占铁路总长五分之一的钢轨直接暴露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在场区建设初期,曾发生过列车脱轨、人员伤亡事故。即使在之后漫长的护路运输岁月,沙尘埋道、挡停列车也时有发生。铁路沿线70公里点号处在大风口,驻扎在这个点号的一代代点号人,素有“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的传统,他们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从漫漫的黄沙中一锹一锹把铁路线铲出来。一位来探亲的妻子,在点号住了一周,遇上了7天的风沙,回去后就寄来了离婚协议,泪洇纸透:“沙暴太可怕了,我实在受不了……”
沙暴中的清绿铁路
一声风动呼地吼,狂卷沙云势如走。扬沙、沙暴是劲敌,也是最好的见证者。从年至今,这座航天城从荒凉走向繁荣、从贫瘠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更强……一甲子的发展历程,迈出的每一个步伐,无不踩着时代的旋律,打上中国航天的烙印。它的每一段进程,都饱含着老一辈建设者的心血与汗水,见证了一代代东风航天人的青春与梦想。
七十年代初进场的黄宝贤、李玉民两位铁路前辈,至今对一场“大黑风”记忆犹新。那是修建铁路清水折返段的高潮时期,一个午后,大家正在工位上干的热火朝天。突然,有人发现西北方向几十公里开外的戈壁滩上,竖起了一道黄黑色云墙,高达数丈,并以极快的速度向工地席卷过来。也就一眨眼,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大家迅速脱下上衣包住头部,就近选择大石头、沟坎等有利地形躲避,来不及躲避的直接被风一下子卷走,跟着沙石在狂风中打旋儿。
沙暴中的清绿铁路
天越来越黑,伸手不见五指。大家蜷缩着,口鼻中尽是血腥味,身上的沙子越来越厚,耳畔尽是风沙嘶吼、汽笛长鸣、狂风卷着石头骨碌碌的滚动声、沙石敲击钢轨和吊车的咣当声。漫长的40分钟后,风渐渐小了,天也绽开一丝光亮,各施工单元紧急清点,现场的工具全无踪影,人员也被刮走不少,所幸最后全部找回,但有3人因医院。据说,那天当地百姓的牲畜丢亡无数,兰新铁路上的火车全被逼停,不断拉响长笛示警。似乎也就是从那场黑风开始,新闻媒体上,出现了“沙尘暴”这个崭新的词汇。
东风航天人战风斗沙
战风斗沙的故事说不完,就如东风人的铸箭壮歌唱不完。在东风人“逆风而行”的坚持下,这座不断在风沙中涅槃的小城,常年不懈地以中心为原点向外辐射开展绿化工程。我们欣喜地看到,外围防风林面积越来越大、树木越来越葱茏,铁路沿线的防沙网、草方格成效显现,沙暴突袭、流沙埋道的频次和强度逐年减弱。我们仍期待着,期待沙暴消失在历史,期待航天事业更加辉煌,我们也期待着,新时代东风人传承“拓荒牛”的勇气和闯劲,续写中国一个个春天的故事。
如今的东风航天城
来源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
作者
王胜杰
视频
张杰、张成坤、张建峰
王绍茂、王明艳、黄涛
强智宸、王振、贺高兵
葛利鑫
编辑
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