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蒙古马精神,育新机开新局谱新篇老王的
2022/12/31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瘕风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王建刚站在连片的成年梭梭林中
当地农民在王建刚带领下,纷纷投入到造林的事业中。
从北京出发,向西北行驶公里,在内蒙古的最西端,有一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
远古时代的额济纳是胡杨成林、水美草肥的绿洲,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的破坏,额济纳的生态逐渐恶化,不仅守护当地的生命之湖——居延海在几十年间数度干涸,也挡不住南下的沙尘暴侵袭北京……
年4月的一天,52岁的王建刚看到了这集名为《风起额济纳,沙落北京城》的节目,让他的人生轨迹和额济纳的荒漠戈壁,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到额济纳,老王给自己定下植树5万亩的目标
王建刚是土生土长的京郊农民。上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他白手起家,靠苗木种植走上致富之路。
“虽然一直种苗木,但我其实早就有个心愿,就是到沙漠去植树造林。”王建刚说。
年6月,老王带着他团队,第一次踏上了额济纳。
6月的额济纳,昼夜温差大,白天地表温度都在六七十摄氏度,没人、没路,寸草不生。即便是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到了以后,眼前的景象还是给了老王一个“下马威”。
“刚到那天,我们就赶上了沙尘暴。要不是亲眼所见,真的无法想象。黑乎乎的黄沙漫天,什么都看不见,人躲在车里,就只能听见沙砾拍打玻璃的巨响。”
“额济纳旗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植树造林,每年造林数量很有限,而且只能是跟着水走。这里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当地林业局副局长阿木古朗告诉记者。
当地牧民听说老王要在额济纳种树,没人信他,甚至觉得他是“从北京来的骗子”。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脆弱的生态条件,反而更激发了老王的斗志。“我非要跟老天斗一斗,在这最需要搞绿化的地方植树。”他当机立断,给自己定下了5万亩的目标。
挖坑、栽苗、浇灌,王建刚一步步走近心中的梦想
年9月,老王从北京带上车、设备和工人,一头扎进了茫茫戈壁。
“种树先得挖坑,在额济纳,风沙太大,对机器磨损特别厉害,设备天天出毛病,稍微一不注意进了沙子,不是拉缸,就是抱轴。我们的工人几乎天天在抢修机器,一天3次开车到两百公里的县城去买零件。”老王笑着回忆当年的情景。
坑挖好了,固定住一些沙子后,就要在沙坑里栽苗了。老王经过反复调研后,选中耐干旱、耐盐碱的梭梭作为造林树种。别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梭梭,却是戈壁滩上生态保护的“神器”,是当之无愧的荒漠植被之王。
“它能在温差几十摄氏度、狂风十几级的环境下顽强生存。如果长成规模,每一棵2米高的成年梭梭,能固沙10平方米。”老王说。
而戈壁风沙大,不能搭帐篷,老王和工人们只能挖个“地窝子”睡在里面。
“这几年在沙漠种树,我们睡觉就根本没脱过衣服,因为一阵风刮过来,那沙子就往里面灌。”
一个个挖坑、一棵棵栽苗、一坑坑浇灌,王建刚一步步走近心中的梦想。到年5月,老王硬是把这5万亩梭梭种在了额济纳旗的土地上。
植树造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干了半辈子苗木种植经营,老王对苗木种植及气候、水文、地理等领域知识了然于胸,对种植业的热爱和灵性让他成为颇具实战力的种植专家。
他总是说,“我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要说种树,比谁都不差。”
通过摸索,他不断改进种植技术,研发了梭梭“平茬法”种植法,使梭梭的种植期从原来每年的45天,增加到天,成活率达到90%以上。
从整苗造林到平茬造林,从开沟造林到打坑造林,老王用自己摸索的方法大大提高了造林效率。
植树造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梭梭树长三四年就可以产种子,一棵树就有10万粒种子,那时可能就不用人为种树了,梭梭林自己就能繁衍后代、绿化造林了。毕竟,人的速度怎么能跟大自然的速度比呢。”老王说。
于是,老王给自己的目标是,要把他种的梭梭树养护20年,让这里成为天然林的育种基地。
5年来,王建刚自筹资金余万元,累计投入设备多台,打灌溉机井多眼,种植的梭梭林已达30余万亩,防风治沙面积数百平方公里。
如今,在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通往甘肃酒泉的主干道航天路两侧,成片的梭梭林郁郁葱葱,有的已达两米多高,一道绿色的防风固沙林带已经形成。
林下经济技术革新,要让绿洲变金洲
然而,老王的戈壁绿洲梦远不止于此。
看着成片的梭梭林,老王摸索尝试,在梭梭根下嫁接肉苁蓉,开拓附加的林下经济。“肉苁蓉全身都是宝,新鲜的肉苁蓉,一根至少卖到百八十元,好的则要成百上千。肉苁蓉的种子价格高达2万元一公斤。”老王告诉记者。
当地农牧民看到肉苁蓉的市场价值,也纷纷投入到植树造林事业中。额济纳旗东风镇额很查干嘎查牧民余娟便是其中之一。年,余娟开始学习嫁接肉苁蓉技术,在自家原生地里的梭梭树里尝试,第一年就挣了多元。
绿洲变金洲,干涸戈壁实现了自我造血。
这两年,除了摸索林下经济,老王还不断进行技术革新,采用光伏发电、自主研发移动滴灌技术等,极大降低了种植成本。
从单一造林到发展林沙产业,再到成立合作社,创建与当地农牧民共同发展的模式。当地人对老王从排斥、怀疑,到观望、惊叹,再到称赞、尊重,他成了当地深受欢迎的人。
“我想在我有生之年,在戈壁沙漠造百万亩梭梭林。如果真成了,我这一辈子啊,就活值了。”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