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9年,他们走进沙漠深处守护绿洲
2024/12/10 来源:不详白癜风资深专家联袂亲诊 https://m.39.net/pf/a_13311701.html为延续苏和精神、积极参与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防护屏障,暑假期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绿色驼铃团队的青年人,历时40小时,跨越公里,一路向北、跨越山河,第九次抵达内蒙古阿拉善盟,他们风雨兼程,见沙漠,布沙障,访历史,寻古迹……用自己的方式兑现与沙漠的“常年之约”。接续奋斗守绿洲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荒漠中,有一位被誉为“黑城植树治沙老愚公”的老人——时代楷模苏和。年,苏和放弃退休后安逸舒适的日子,在花甲之年返回故乡种植梭梭树防风固沙。风沙肆虐,条件艰苦,苏和步履不息,历经十余年人工种下梭梭树余棵,在漫漫沙海中建造了一片小绿洲,给这片贫瘠的土地带来生机和希望。年,感召于苏和老人的事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绿色驼铃社会实践团队成立。每一年,团队都会到额济纳旗寻访苏和老人,听他讲述自己植树造林的故事,向他学习勤朴坚韧的治沙精神。年6月,苏和老人离世,斯人已逝,精神永存。绿色驼铃团队秉承初心,接续奋斗,年复一年奔赴沙海,用行动缅怀苏和,用实干完成接力,扎根荒漠,志愿服务覆盖余人,开展防沙治沙主题志愿活动上百场。一场关于青春梦想的约定,让绿色驼铃实践团队坚持了九年。“十年前在阿拉善提出的项目,在北上广等地的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已经适用多年,但在这里,从逐渐认知到接受再到开展历经了比较长的时间。”阿拉善SEE乌兰布和生态教育基地项目负责人朱德军感叹到,在阿拉善自然科普、生态环保的宣教需要更多力量。过去八年,“绿色驼铃”也在“富饶之地”左旗巴彦浩特与SEE基金会结缘。义务参加志愿劳动,制作推文、视频宣传植树治沙,积极参与一亿颗梭梭树项目,为恢复万亩以梭梭树为主体的荒漠植被、构建阿拉善绿色生态屏障贡献着力量。年,绿色驼铃团队参加SEE基金会组织的志愿活动10余项,布置沙障30米,固沙平方米,协助设置人工巡护围栏2千米,设计防沙治沙科普教育课程1门。逐梦长空卫边疆“东风航天城,你们必须去!”出发前,额旗团委书记白世朋对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绿色驼铃”队员们说。东风航天城是位于额济纳旗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卫星发射中心展览馆、问天阁、发射塔……行走其中,队员们近距离感受大国重器带来的震撼,沉浸式学习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与最新成就。从黄帝乘龙、嫦娥奔月、鲲鹏展翅到导弹腾空而起、飞船昂首挺立、火箭划破长空,从航天传统到“两弹一星”精神,再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前辈们以挽弓射天狼的豪情,利剑刺苍穹的勇气,实现瀚海泊神舟之壮志,一个个成就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的托举。他们扎根戈壁,奉献青春,乃至牺牲生命,将浪漫主义的幻想一点点变为现实,让中华民族从“逐梦”到“圆梦”。“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队员张炜悦说:“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筑梦太空,更激励着青年一代要传承航空航天精神、讲好航空航天故事,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见微知著扬文化在阿拉善盟,种类繁多的古生物化石,讲述着生命的起源与物种的进化;欣欣向荣的草原丝绸之路,揭示着阿拉善这片热土的蓬勃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彰显着阿拉善蒙古民族文化的血脉和根基;古拙质朴的岩画与石雕像,指示着探寻古老游牧文明、追逐游牧人的原始信仰的道路。队员们用相机记录精妙绝伦的文物,用文字纪录直击心灵的感受,细细品味每一件文物,每一段璀璨的历史和文化。在阿拉善,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国家级非遗艺术——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团队来到马鬃绕线蒙古唐卡非遗博物馆及传习所,欣赏精美的唐卡手工艺品,学习唐卡源远的历史、繁复的工艺,近距离观摩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制作过程并亲手制作了唐卡。一根根银针穿丝走线、游走指尖,一幅幅唐卡色彩艳丽、栩栩如生,这些作品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自年陶格日勒成立工作室,无偿将这一技艺传授给当地的农牧民至今,这项通过19道工序才能完成的古老技艺成为阿拉善盟的扶贫产业,已直接带动多人增收致富,每年人均增收近3万元。“过去八年,一批批‘小驼铃’来到这片沙漠,认识沙漠、理解沙漠,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助力构筑生态屏障之外,传播好这片土地的故事,传承好这里的沙漠文化和精神,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绿色驼铃团队成员方宇翔动情地说到。砥砺前行振乡村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回到家乡创业,在阿拉善盟同样如此。在额济纳旗,团队采访了两位优秀的扶贫榜样——尼特其乐种养殖基地创始人刘勇和青年创业者新秀沙产业创始人阿云嘎。“年轻人总向往大城市,想离开家乡,但我觉得青春就要下基层!我是农民,只是做了农民的事。”创业七年来,刘勇凭借一腔热血和一身果敢,从没技术、没资金、没人才的“三无”阶段到如今建成一座平方米羊舍、一个平方米饲草料库、一个21亩林果业区,带动当地就业,助力22户贫困人口脱贫。“我希望更多人来额济纳旗,来到祖国的大西北。这片荒漠需要有主人,这里是我们的家园。”同样热爱乡土的阿云嘎,大学毕业毅然返乡创业。成立“党支部+合作社+农牧民”模式的沙产业专业合作社,利用“旅游+”和“互联网+”发展集中连片特色优势产业,以一己之力带领牧区的父老乡亲增收致富。“当年,一群奋斗在国家航天一线的优秀人才培养不出一个大学生,父母将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大国伟业,难以留出时间给自己的孩子。”参观东风航天城博物馆的时讲解员的一句话触动了队员们。除了走近乡村企业,深入了解当地特色产业,助力当地农业品牌宣传之外,团队今年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