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居延多民族交往交流
2025/1/17 来源:不详<
你知道“弱水三千”的“弱水”指的是哪里吗?它就是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的居延海。身处大漠深处的这片绿洲,在历史上,不仅是重要枢纽,更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互鉴融通的见证。
居延是一条河流的名字,《水经注》解释为弱水流沙。它发源于贺兰山,流经戈壁,进入额济纳旗境内,形成了今天的“居延海”。
康建国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看,在地图上,咱们内蒙古的额济纳旗,这有个湖泊,就是居延海。这个位置它最大的特点是这么大面积的戈壁滩里有这样一个点(绿洲),它在军事上和交通上都是极为重要的。
新石器时代,居延一带就有人类频繁活动的印迹。汉代,丝绸之路兴起,过往的行人商队要在居延备齐补给,向戈壁进发。唐代,文化交融在这里进一步显现,著名诗人王维就是在这里,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诗句。
上世纪30年代,居延地区出土了“20世纪中国档案学界的四大发现”之一:居延汉简。3万多枚木简,记录了汉代边塞的屯戌档案、书籍信件。
魏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它(居延汉简)的发现,应该说是中国历史文献资料当中,除《史记》《汉书》以外,存世量最大的古代历史文献。
36枚的《建武三年十二月候粟君所责(债)寇恩事》居延汉简中,记录了一件两千年前的经济纠纷案件,其中一位当事人就是来自中原河南到居延耕作的农民,这件事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往来和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
康建国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汉代是有组织的屯田,在屯田的时候,它就涉及到多民族的一个汇聚。
在居延地区还发现了一页距今多年的元代纸质文书,记录了当时军用钱粮的相关内容。文书都是用汉文书写而成,因为官吏中有不少人是蒙古族,文字中可以看到一些蒙古语的表达习惯。
康建国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当时汉语在元朝是通用语,它实际上是用汉文书写,便于交流沟通。
今天,居延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长的公路——京新高速公路从这里穿行而过。
水草丰盈的居延海,千百年来吸引着人们来到这里繁衍生息,一枚枚汉简,一页页文书,不止留下了一段段历史故事,也见证了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创的、悠久的历史是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共同培育的历史事实。
康建国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汇聚的地方。大家到这一个地区里来,很自然的,就会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生活。
腾格里新闻更多新闻
原标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居延: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