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长的省份跨越三个时区,美到窒息最
2022/8/17 来源:不详20世纪60年代初,
在最困难的时期,
南方部分省市出现了数千名无家可归的孤儿。
为了让嗷嗷待哺的孩子们活下去,
内蒙古自治区接受一个艰巨的使命,
将近三千名南方孤儿送到内蒙古,
交给当地牧民抚养,
用草原母亲的乳汁哺育“国家的孩子”,
收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电视剧《国家孩子》画面,截图自CCTV8电视剧频道很多孩子直到长大成人那一天,
才知道自己来自遥远的南方,
只因善良的领养家庭
都将他们当作亲生儿女一样爱护。
这场跨越半个中国的爱心接力,
超越了地域与血缘。
后来被称为“三千孤儿入内蒙”。
辽阔的内蒙古,
有草原与牧马,
也有无疆大爱与无限活力。
1.中国最长的自治区
提到草原,很多人首先会想起
我国北方靠近中、蒙国境线的内蒙古自治区,
那里天阔云低,水草丰盛,遥远且神奇。
这种感觉对于
北京、河北部分地区的人来说,并不准确。
内蒙古自治区是离他们最近的省级行政区之一,
从北京市北部的密云区出发,
最近的内蒙古草原,不过只有公里的距离。
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
(大致相当于三个云南省),
草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地理特征。
除了中国面积最大、类型最丰富的草原外,
位于蒙古高原东南部的内蒙古,
还有中国规模最大的火山群、中国最大的冰臼群、
亚洲最大的河套灌区、沙地、荒漠等奇特景观,
大多数地区的海拔均超过米,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中国地势图局部,可点击放大观看
由于地域狭长,
内蒙古自治区成了我国毗邻省区最多的自治区。
在她的东南西三面,黑龙江、河北、山西、
陕西、宁夏、甘肃等8大省份均与之接壤。
在她的北面,
还有与她文化相近的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等国家。
内蒙古自治区。可点击放大观看从地理的角度上看,
内蒙古自治区所辖之地,
基本都包含在内蒙古高原的范围内。
在这条狭长的高原地带中,
从东北往西南,地势逐渐递减。
因此,当内蒙古北部“千树万树梨花开”,
内蒙古南部已经进入春天。
内蒙古北部,中俄边界额尔古纳河雪色黄昏。图源:图虫创意内蒙古南部清晨。图源:图虫创意在这个东、西直线距离超过公里的自治区中,
时间跨越了三个时区(东六区、东七区、东八区)
东西两侧时间相差分钟。
每天,当东边的通辽、鄂伦春等地居民开始一天的活动时,
身处阿拉善右旗的人们还在甜美的梦乡中,未曾醒来。
在通常印象中,
内蒙古自治区内能够放牧的地方似乎都是大草原。
其实不然,在内蒙古自治区内,
可供放牧的草场很多,但不全是草原。
从降雨量多少划分,
内蒙古自治区内的“草原”,
可划分为草甸、沙窝子、荒漠、典型草原等多种形态。
上至下:内蒙古高原、冬季大兴安岭、腾格里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图源:图虫创意所谓典型草原,
草地上以草本植物为主,
伴生低矮灌木丛。
由于年降水量不多,
典型草原中生长的草,
普遍不如草甸、湿地环境中的多且密。
因此,来此觅食的牛、羊群
便成了典型草原自然生态调节的常客。
牛、羊多吃点,草原上的草就长得快些,
两者之间达成了默契的平衡。
鄂尔多斯。图源:图虫创意除了草原地貌外,
在狭长的内蒙古自治区中,
大兴安岭、阴山山脉
以及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的贺兰山脉
构成了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
它们有的纵贯南北,有的横跨东西,
共同描绘了内蒙古自治区长达百里的自然画卷。
贺兰山主峰:敖包疙瘩。图源:图虫创意在大兴安岭东麓、阴山脚下,
还有嫩江西岸平原、土默川平原、
河套平原等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域。
河套地区水源丰富、光照充足、土质肥沃,
是内蒙古重要的粮食与经济作物产区,
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称。
在内蒙古最西端的额济纳旗,
阿拉善高原的戈壁滩中
孕育了与沙漠化共存的胡杨树。
这种植物号称
“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
每当秋季到来,成片的胡杨林迎来了落叶时节,
在沙地的映衬下,
额济纳的胡杨林成了迷人的金色海洋。
额济纳旗黑水河胡杨林。图源:图虫创意2.逐水草而兴
在中国古代,
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先民,
也是与中原王朝共同演绎悠久华夏文明的主角。
这片豪放自由的土地上,
匈奴是诞生最早,
且对中原文明影响深远的草原政权之一。
匈奴一名,最早见于秦朝。
秦朝忙于兼并六国的统一战争时,匈奴也没闲着。
虽然匈奴人被列国派以重兵严密防守,难以窥探中原,
却在其首领头曼单于的带领下悄悄壮大。
草原蒙古包。图源:图虫创意与中原王朝的部分君王相似,
头曼单于晚年也热衷于废长立幼,
但头曼单于的太子冒顿(mòdú)不甘心坐以待毙。
在充分向父亲展示了自己能力的同时,
他的心中逐渐形成一个弑父计划。
冒顿发明了鸣镝箭(一种箭头带哨的箭镞,射出时可产生响声),
要求手下士兵必须跟随这支响箭射向他所指的地方,
有抗命不遵者,当场斩杀。
久而久之,冒顿手下将士成了一支只听鸣镝声指挥的部队,
冒顿认为时机成熟后,
用鸣镝指挥部下杀死了头曼单于。
鄂尔多斯博物馆,匈奴王金冠。图源:图虫创意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
匈奴成了往后近百年中原挥之不去的噩梦。
在他的带领下,
崛起的匈奴先后征服了北方的浑庚、
屈射、丁零、东胡等部落,
成为威震西域的草原帝国。
即便是西汉王朝创始人刘邦
也不得不对其忌惮三分,
以和亲之举,换取短暂的和平。
“单于和亲”瓦当。图源:图虫创意随着一代英主的去世,
匈奴逐渐走向衰落。
经过数十年与民休息,
大汉帝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
在汉武帝的筹谋下,汉王朝一改过去委曲求全的姿态,
用铁血征服了这个生于铁血的草原帝国,
使之分裂成南、北两部,
其中,南匈奴自此归附大汉帝国。
青冢,赐婚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的王昭君墓。图源:图虫创意匈奴人以游牧、骑术见长的习俗与特点
深深影响了后来每一个在草原上兴起的政权。
自匈奴之后,在这片土地上,
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轮番登场。
阴山岩画是雕凿在阴山山脉岩石上的图像,分布地域广泛,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境内。图源:图虫创意在此期间,无论是谁主宰草原,
都未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征途。
在古老而先进的汉文化中,
他们或被同化,或被征服,无一例外。
直到公元13世纪,
草原上再度谱写英雄的篇章。
这位带领蒙古族走向辉煌的英雄正是成吉思汗。
“成吉思”三个字,来源于蒙语,
意思是有着坚强的意志以及像大海一般广阔的领土。
对于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而言,
成吉思汗是神一般的存在。
内蒙古呼伦贝尔那达慕大会。图源:图虫创意此前,草原上的战争多数只是以击溃对方军队为主。
很多时候,战败一方丢弃了辎重四散逃窜后,
不久又能卷土重来。
成吉思汗的出现,改变了治标不治本的战法。
在成吉思汗的大纛[dào]下,
蒙古骑兵从草原出发,来去如风,
以精湛的骑射统一各部落,
完胜中原王朝,建立帝国。
在旷日持久的征战中,
蒙古人用铁蹄踏遍了欧亚大陆,
成为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推动者。
乌海市甘德尔山景区成吉思汗雕塑。图源:图虫创意今天,若说谁对内蒙古地区历史进程的影响最大,
大多数牧民恐怕都会想起这位引领他们走向世界,
创造出自己独特文化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让草原子弟拥有了自己的精神文化,
不再只是为了生计而放牧、迁徙,
而是以迁徙、放牧等形式保留了文明,融入了历史。
成吉思汗之后,以成吉思汗血脉为主的“黄金家族”,
开始对内蒙古长达数百年的统治。
尽管这批统治草原的成吉思汗后人少有如祖先般的精明睿智。
但蒙古族人未曾放弃过对成吉思汗的尊重与信仰,
一如蒙古族人内在精神中的坚韧执着。
内蒙古呼伦贝尔牧羊。图源:图虫创意3.草原有四宝
蒙医
成吉思汗说过,
“不要想有人保护你,
不要乞求有人替你主持公道,
只有学会了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活下来!”
这句话是成吉思汗成功的秘诀之一,
也适用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
据说,在成吉思汗对外征战中,
几乎每一支军队都携带蒙医,
他们不仅是蒙古古老医学的传承和传播者,
更是蒙古部队战无不胜的重要保障。
博物馆里展示的蒙医解剖器具。图源:图虫创意古往今来,由于种种原因,
内蒙古地区始终长期保持着
与中原文化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他们长期生活在草原上,
既以牛、羊为财富相伴,
亦以牛、羊肉为主食生存。
如此一来,即容易形成中医上所说的湿运化失调,
聚集成为痰湿,形成痰湿体质,从而久病不愈。
蒙医专门针对蒙古人体质发展,
似乎早已摸透这套原理。
在蒙古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
“病之始,始于食不消;
药之源,源于百煎水。”
与传统中医药讲究“七情配伍”略有不同,
蒙医认为,人体的本基是“赫依”、
“希拉”、“巴达干”三根。
赫依属气,希拉属火,巴达干属土和水。
内蒙古草原上的羊群。图源:图虫创意因此,比起对症下药,
蒙医更注重的是保健强身。
蒙医认为,诸如奶食、肉食、骨汤之类,
只要食用适当,
都可以起到滋补、强身、防病、治病的作用。
蒙古美食
除了自成体系的蒙医传统外,
内蒙古的饮食文化更是大不相同。
内蒙古东部位于大兴安岭一带,
生活习俗类似于中国东北地区,
不只是吃牛羊肉。
这片区域相对中西部而言更加优沃,
能产大米、玉米、高粱等,
在饮食习惯上,
蒙东地区居民并不太依赖牛、羊肉对温饱的补充。
内蒙古兴安盟。图源:图虫创意北京地区盛行的涮羊肉,
虽然传说是元帝国创始人忽必烈因为嘴馋无意中催生的,
但涮羊肉的烹饪方式和传统,
多少有着内蒙古东部地区人们饮食习惯的影子。
而生活在内蒙古东、中部草原上的传统牧民们,
完整地保留了草原上最原始的粗犷。
至今,在内蒙古自治区中,
还生活着十几个有着游牧传统的少数民族。
深埋在他们基因里的美食印象,
很大一部分源自世代仰赖草原恩赐的肉食记忆。
在中国人的味觉追求中,
一招“鲜”,吃遍天。
作为鲜味的来源,
谷氨酸大量存在于鱼和羊两种动物身上。
因此,以羊为代表的北方鲜味,
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尝到了味觉的极致享受。
为了能尽快品尝到鲜味的快感,
一般牧民会挑选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
扒皮入锅,放入佐料,进行蒸煮,佐以细盐,以刀剔食。
冬季,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们
还特别喜爱一种独具特色的羊肉烹调方式——奶桶肉。
从河边随手捡回鹅卵石,洗净,
丢入常年存放牛奶的奶桶中,
与现杀的成年羊肉混在一起,架在火上闷炖。
经过多年河水的冲刷,鹅卵石早已修去棱角,
变得既光滑又很结实,
在高温火烧下也不会碎裂。
于是,在这种密闭的空间中,
羊肉就相当于经过了一次高压锅作用的洗礼,
变得异常软烂入味,食之使人回味无穷。
奶桶肉。截图自纪录片《风味人间》在内蒙古西部的饮食中,
羊展现给人们的美味形式更加多种多样。
相较于东、中部人们对肉食的偏重和爱好,
生活在西部的内蒙古人,
更受周边省份的影响,
羊杂碎、羊棒骨成了当地百姓热爱的美食。
呼伦贝尔羊肉火锅。图源:图虫创意在内蒙古西部美食当中,
烧麦大概是其中比较常见的操作。
这种长期流传于内蒙古西部各城市间的美食,
是一种面制包馅的笼蒸点心,
其外形束折如花,皮薄馅嫩。
和中国南方地区流传的烧卖差不多。
不过,在用料上,内蒙古生产的烧麦
自始至终只有“羊肉+大葱”的组合,单调而纯正。
内蒙古烧麦,来源:百度图库。如果说,肉食为内蒙人民带来了温饱和生存空间,
那么奶茶的出现,
大概则是在肉食之外,
温和了内蒙古人民的生活。
蒙古族的俗语说,“宁可一日无餐,不可一日无茶。”
奶茶亦称蒙古茶,蒙古语称“苏台柴”,
是蒙古族日常饮品,由砖茶和牛奶熬制而成。
据记载,内蒙古奶茶形成于清朝,
当年来自内地的一些商人携带砖茶、米面等
进入内蒙古境内通商贸易,
用以交换内蒙古的物产,
久而久之,砖茶与牛奶的新搭配进入了牧民的餐桌。
内蒙古奶茶。图源:图虫创意与现今流行于各地的奶茶文化不同,
内蒙古的传统奶茶通常用大锅。
吃时,将青砖茶或黑砖茶碾碎,
抓一把放入开水锅中熬煮,
煮到茶水渐浓时,捞出茶叶,加入新鲜牛奶,
用勺子搅拌至茶乳交融,即可饮用。
牧民饮茶时,
有时也会加入炒米、奶豆腐、手把肉等,
既能饱腹,又能有效减少肉食中的腥膻,
降低油量摄入,一举两得。
那达慕
得到肉食和奶茶滋润的蒙古人,
是刚柔并济的。
蒙古人性子中的刚强,
在每年如期举行的那达慕大会上展露无疑。
那达慕起源于古老的“敖包”祭祀传统,
一般在每年夏、秋季举行(也有冬季那达慕),
被戏称“好汉三项”。
这是草原上强者的游戏,
不用讲究辈分,一切以强弱定输赢。
呼伦贝尔冬季那达慕大会上赛马。图源:图虫创意在那达慕传统的三项比赛:
射箭、赛马、博克中,
博克无疑就是力量与力量间最直接的博弈。
博克即蒙古摔跤,没有严格的体重定级,
也没有几胜几负之分,一切的输赢
都定格在集力量与智慧的终极一摔。
八月的那达慕大会。图源:图虫创意那达慕大会上的射箭,
更可被看做是考验蒙古汉子定力与意志的形式。
因为在古老的战争中,
一个蒙古射手箭囊中的箭镞始终有限,
一击必中需要的不仅是蒙古战士的勇猛,
更多的还包括冷静、坚定,不骄不躁。
那达慕大会射箭比赛。图源:图虫创意作为那达慕大会上最基础的比赛项目,
长距离赛马是草原上蒙古汉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在与马匹的相伴中,
小骑手可以培养与马匹深厚的情谊和默契,
在赛场上一展英姿,夺得桂冠。
那达慕大会上的小骑手。图源:图虫创意蒙古音乐
如果说,那达慕彰显的是蒙古人的刚强,
那么流传已久的蒙古音乐,
则透露了他们柔软的内心。
在蒙古诸多音乐表现形式中,
“呼麦”算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这是一种以喉咙、口腔、鼻腔作为和声发出声音的唱法。
腾格尔的呼麦画面。截图自电视节目画面除此之外,在悠扬的岁月中,
内蒙古人还用马头琴、四胡等乐器
谱奏出一曲曲明快、脆亮、古朴的音乐。
内蒙古的马头琴演奏。图源:图虫创意
4.草原之外的经济奇迹
今天,内蒙古人已经不单单靠骑马放牧为生,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当地的经济得到稳步提升,
内蒙古人也告别了贫苦的生活。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
内蒙古地区年人均GDP为元,
位列全国第11位,
排在陕西、安徽、湖南等省份之前。
二连浩特风力发电机与大雁群日落。图源:图虫创意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
内蒙古地区经济得到了全方位发展。
过去曾经不足万人的边远小镇二连浩特,
如今已是中、蒙两国最大的陆路口岸。
二连浩特国门公园风光。图源:图虫创意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最老牌的大城市,
包头也是整个内蒙古自治区中工业最发达的城市,
为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
中国重要的稀土、钢铁、冶金等工业基地均设于此。
包头市航拍。图源:图虫创意除此之外,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腹地,
不仅连接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在俄、蒙开放的契机中,
呼和浩特更被确立为草原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
从年开始,呼和浩特正式进入地铁时代。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已经开通了两条地铁线路,
人们日常的交通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呼和浩特市与地铁站名。图源:图虫创意稳居内蒙古GDP榜首的鄂尔多斯,
更是内蒙古地区引以为傲的经济奇迹。
这里的经济增速已连续16年为全区第一。
经济增长的高速,使得这座人口密度并不大的城市,
出现了高楼大厦无人住的窘境,
一度被称作“鬼城”。
鄂尔多斯。图源:图虫创意如今,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
鄂尔多斯在畜牧旅游业中走出了一条“羊”光大道。
通过发展畜牧业,带动旅游观光,集聚人气。
同时借助区块链产业的优势,
着力打造大数据应用中心,
完成该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鄂尔多斯夜景。图源:图虫创意在辽阔的内蒙古地区,
这样的经济奇迹还数不胜数,
赤峰、通辽等城市比比皆是。
总之,内蒙古并非人们普遍认为的落后与闭塞,
而是一个充满古老肃穆与现代活力的自治区。
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公路总里程已突破20万公里,
铁路网更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人们可乘坐汽车、飞机、火车、地铁等交通工具,
横跨这个狭长的自治区。
在这里,天高云淡,一碧千里。
在这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在这里,人们热情好客,团结友爱。
在这里,内蒙古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秋天的内蒙古草原。图源:图虫创意参考资料:
何苗苗:《内蒙古》,中国地图出版社,经典中国编辑部:《内蒙古》,中国旅游出版社,满达日娃、那木吉拉:《内蒙古》,山东画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