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两边是故乡千年史诗丨一座露天长城
2023/6/16 来源:不详01:27
写在前面的话: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
长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存。在我国古长城遗址中,内蒙古是我国古长城遗址保存最多、里程最长的省区。其中,巴彦淖尔又是内蒙古古长城遗址保存最多、里程最长的地市。巴彦淖尔境内有战国赵长城、秦汉长城、汉外长城南北两线共4条长城,绵延公里,被学界誉为“长城博物馆”。
多年来,长城沿线的烽火狼烟与交流交融交替进行,流传下来“孟姜女哭长城”等许多传说、“茶马互市”等很多贸易和生活习俗,特别是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对后世影响深远。
为了进一步传承弘扬长城文化,落实自治区“两个打造”要求,巴彦淖尔日报社开展了“长城两边是故乡·穿越巴彦淖尔探访塞外长城”全媒体采访行动,通过探秘、走访、挖掘、整理,打造出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具有巴彦淖尔特色的“长城两边是故乡”系列融媒作品。今天,我们推出第一篇——
长城两边是故乡·千年史诗
一座露天“长城博物馆”从历史烟云中走来
齐鸿雁/摄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巴彦淖尔被誉为“长城博物馆”、境内有公里长城、有中国最早的长城的事实却鲜为人知。盛夏时节,记者随“长城两边是故乡·穿越巴彦淖尔探访塞外长城”全媒体行动采访组,全面探秘巴彦淖尔境内古长城遗址。
高晓龙/摄
这是一场用脚步丈量长城遗址的毅力之旅,骄阳之下翻山越岭的徒步穿越,多公里的山岭、戈壁上,留下我们风雨兼程的足迹。
高晓龙/摄
这是一场满目苍凉却又壮观的视觉之旅,一段段挺拔的城墙如一个个坚守的战士,雄风依旧,和巍峨的高山、辽阔的草原、锦绣一样的农田互相辉映,直击心灵。
乌不浪山口的秦长城黄洪峰/摄
达巴图古城段忆河/摄
赵长城李鹏/摄
炭窑口岩画李鹏/摄
石人墓黄洪峰/摄
烽火台段忆河/摄
这是一场走向历史深处的人文之旅,我们一路走,一路听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院长朱明哲、研究员胡延春讲述长城两边牧场良田的几度变迁,长城用它的坍塌与挺立诉说着两千年的边关冷月、铁马秋风,大漠南北的沧海桑田,仿佛向我们证明,曾经的边墙守护,正是为了今天的融合与共生。我们目睹了残存的距今两千三百多年的赵长城的雄姿,震撼于大漠朔风中秦汉长城的伟岸,亲手触摸了光禄塞城墙脚下两千年前的瓦片,一座露天“长城博物馆”穿越历史烟云向我们走来。
不教胡马度阴山
小佘太秦长城齐鸿雁/摄
长城是什么?简单地说,长城是由连续性墙体和关隘、城堡、墩台、烽燧等配套设施共同构成的多层次、大纵深的综合军事防御体系。
巴彦淖尔境内为什么有如此丰富的长城?这得从多年前说起。
物产丰饶的河套平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每一个致力于逐鹿天下的皇帝,都以把河套地区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战略目标。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这样写道:“愈是古远的时代,人类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住下来的骑马的游牧民族,更要依赖自然的恩赐,他们要自然供给他们丰富的水草。阴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内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正因如此,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内蒙西部,就必须占据这个沃野。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
史料记载的围绕河套地区的战争数不胜数。秦始皇统一全国,正在欢庆胜利之时,北部边境传来匈奴频繁骚扰并大举南侵的消息,边疆人民苦不堪言。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逐戎狄”,收复河套一带。公元前年,蒙恬率领30万能征善战的大军,日夜兼程赶赴边关。第一次交战,就杀得匈奴人仰马翻,溃散草原。公元前年的春天,又爆发了最具决定性的战争。蒙恬跟匈奴人在黄河以北进行了几场战争,匈奴人被彻底打败。史书记载,匈奴人向北(逃窜)七百多余里。公元前年,匈奴贵族以两万骑入侵上谷、渔阳。汉武帝派青年将领卫青率3万骑兵出云中,西至陇西,收复河套地区,扫除匈奴进犯的军事据点。秦汉以后,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都与中原政权发生过战争,烽火狼烟绵延两千年。
农耕民族怎样对抗游牧民族的侵扰?多数王朝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修建、利用长城。依靠长城,农耕民族可以阻挡游牧民族的铁骑,延缓入侵者进攻的步伐,赢得调度布防的时间。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可以比较贴切地表明修建长城的目的。
高晓龙/摄
我们探访的第一站在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乌拉山南麓。车辆停在一段围栏围起的“土垅”旁边,这便是中国历史上建造年代最早的长城——赵长城。赵长城是战国赵武灵王于公元前年至前年所筑,距今已有2多年。历经风雨侵蚀、黄沙掩埋,赵长城多数墙体已被深埋,我们只能在断层旁看到1米多高的土垅状剖面。在专家的指点下,我看到断面上,一层一层土夯的痕迹清晰可见。
赵长城
胡延春介绍,战国时期,七雄分封天下割据一方,鹤立北边的秦、赵、燕始建长城以固疆。史籍记载“赵武灵王,亦习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是有关长城的最早记录。
赵长城脚下风景齐鸿雁/摄
在巴彦淖尔境内,战国赵长城和秦汉长城、两条汉外长城四段长城横亘东西、纵深南北。
我们探访的第二站在乌拉特前旗小佘太境内的阴山山谷中。从山谷望向两侧山脉,近年修复过的秦汉长城像一条巨龙腾飞在崇山峻岭之间,蔚为壮观。“长城的修复是将原来长城上坍塌下来的石块在城基上重新垒砌,能砌多高砌多高,尽可能地恢复原貌。”朱明哲介绍。
秦长城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为安保疆土,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北逐戎狄,悉收国土,兴筑长城,且通直道徙谪实之初县”。秦始皇所筑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西汉时期由于匈奴势力大增,为抵御內侵,汉武帝遣派重兵将阴山、北假之地的秦长城进行修缮加固,故这条长城亦被称为秦汉长城。在巴彦淖尔境内,秦汉长城从小佘太境内经查石太山进入乌拉特中旗德岭山,又向西延伸至乌拉特后旗。
罕乌拉秦汉长城齐鸿雁/摄
白奇沟秦汉长城李鹏/摄
“秦汉长城在巴彦淖尔境内并不是完全连续的。在阴山山脉狼山西段即乌拉特后旗及磴口县的地段,因为山势挺拔陡峻自成天险屏障,想要骑马越过阴山并不容易,故长城到这一地段便逐渐弱化,只在南北相通的谷口要冲处建有小段长城并加设障城烽燧,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我们在探访中亲眼证实了胡延春所说。
鸡鹿塞古城址齐鸿雁/摄
达巴图沟古城遗址(高阙塞)高明志/摄
秦汉长城沿线的内侧间隔距离建有障城和烽燧等附属设施,自西向东保存较完整的有布都毛道沟城址、鸡鹿塞古城址、达巴图沟古城址、石兰计沟古城址、城台古城址和光禄塞古城址。
汉外长城遗址李鹏/摄
汉外长城烽火台齐鸿雁/摄
茫茫的乌拉特草原上,分布着两条汉外长城遗址,分别被称为汉外长城南线和北线,因位居秦汉长城以北大漠深处而得名。为反击匈奴,公元前年,汉武帝“遣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西北至庐朐。”塞外列城即指此长城。汉外长城南北两线由今包头市达茂旗新宝力格苏木向西延伸,进入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后经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苏木、潮格温都尔镇境内,逶迤进入蒙古国,然后转而向西进入阿拉善盟额济纳旗。
胡汉和亲识见高
小佘太秦长城高晓龙/摄
长城,是军事防御的设施,更是民族融合的纽带,是向往和平的象征。中原农耕民族修筑长城,更多是期盼各民族以长城为界和平共处,长城两边守望相助,发展生产,安居乐业。“长城虽然兴于战争,但建造长城并不是为了打仗,相反是为了不打仗,为了避免战争而寻求和平。”胡延春认为。
金戈铁马的战争场景,无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都是短暂的。万里长城的历史,更是民族交融、友好往来、文化交流、和平共处的历史,长城也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见证。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就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
鸡鹿塞遗址
磴口县西北、狼山西南段哈隆格乃峡谷口台地,坐落着一座重要的古代军事要塞——鸡鹿塞。鸡鹿塞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近68米。近年来,磴口县对鸡鹿塞进行了修缮,将坍塌下来的石块在地基上重新砌成墙,墙体高度6米左右。我们沿着石砌台阶爬上城墙,只见城北层峦叠嶂,巍峨壮观,城南空旷坦荡,平川倾斜,而城东谷口开阔,了无遮拦,城西紧依山谷。站在城台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古代将士站在城墙上将周围情况悉收眼底的景象,感叹此地确为咽喉要冲之地,易守难攻。而在和平时期,鸡鹿塞也成了大漠南北往来的通道。
鸡鹿塞遗址段忆河/摄
公元前51年正月,由于匈奴内部纷争,首领呼韩邪单于亲自赴汉朝都城长安,以求交好,得到汉朝的庇护。汉宣帝对呼韩邪单于极其重视,他出长安里亲自到甘泉宫迎接,对呼韩邪礼遇之高空前绝后,匈奴因此成了汉朝的特别行政区。此后,匈汉关系不断加强。汉宣帝去世、汉元帝继位后,呼韩邪又两次赴长安。公元前33年,呼韩邪第三次来到长安,提出愿做汉家的女婿,永远为汉朝守边。宫女王昭君主动请命,于是有了昭君出塞的千古佳话。史载,昭君出塞后,长城沿线“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北部边疆地区六十年无战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董必武诗句“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表达了后人对和亲的肯定。
史籍记载,呼韩邪单于面见汉元帝后,汉元帝派重兵护送他返回。经过朔方郡时,为呼韩邪带了大量的粮食,呼韩邪“出鸡鹿塞回漠北”。民间传说,昭君出塞往来于大漠南北曾在鸡鹿塞停留数月。自此,“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昔日严密扼守的关口成为相互往来的通道,原本为戍守御敌修建的城堡要塞,后来有许多发展为村镇城邑。
西汉修筑长城开始,中原地区大量百姓移民到土地肥沃的河套地区屯垦戍边,修建、守卫长城,河套地区从那时候开始设郡县制。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的汉朔方郡古城遗址及周边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极少见到反映战争的元素,相反,更多的文物展现的是当时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比如陶屋、陶井、陶仓、陶灶、陶罐,以及青铜礼器和酒具等,而且在汉族人的墓葬中出土有高鼻阔口的匈奴人形象的陶俑,这是漠北匈奴族与漠南汉族友好往来和共处的真实写照。
新忽热古城高晓龙/摄
随着草原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华文明由中原大地向北穿越长城经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北陆的欧洲地带,长城便成为联系亚欧文明的纽带,成为北方游牧部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游牧民族和汉族都可以经过阴山长城沿线的谷道自由往来。障城要塞也不再是狼烟四起的兵戈之地,而一度成为多民族友好交往通商的交通驿站,巴彦淖尔地区也成为历朝历代沟通关中与塞外乃至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成为亚欧大陆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长城维护了河套地区长期稳定、安宁与和平,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共生,保障了沿线的交通运输与通关互易,也推动了河套地区的发展。如今,蒙、汉、回等各民族在长城两边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谐共生,情谊绵长。
长城两边是故乡
秦汉长城脚下的德岭山水库风景区齐鸿雁/摄
塞外塔拉景区齐鸿雁/摄
黄河弯上,长城两边,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巴彦淖尔大地绵延而弥新。探访塞外长城,追寻巴彦淖尔地区的长城文化,我们深深感受到在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长城两边是文明交汇的前沿。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补充、融合发展,最终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各民族人民在长城两边长期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构建了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保护基地齐鸿雁/摄
长城作为曾经的军事防御工事,在我国古代曾发挥着保障和平安定的实际功用。在此后千百年,长城被赋予更多文化内涵,与长江、黄河等一起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先生指出:“长城文化”首先是中国古代修建和使用长城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中华民族精神。其中,也包括依托长城所形成的,反映长城内外民族特质和社会风貌的文化。长城内外不同群族的内在精神,通过文化的传承、创造和发展,既表现出民族特色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是中国历史留存下来的标志性文化遗存,包含着中华文化精神的内涵,这个精神内涵最后凝聚成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长城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标志。长城所体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史上形成的核心价值观。
高阙塞下牧家乐齐鸿雁/摄
如今,各民族和谐相处、亲如一家。保护长城、弘扬和传承长城文化,每年都写入巴彦淖尔市《政府工作报告》。巴彦淖尔市积极申请文物保护工程立项并得到国家和自治区专项经费的支持,对长城及沿线障塞烽燧遗址实施了一系列保护修缮工程。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里,“长城嬗替”是其中一个重要单元。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各类长城摄影艺术展、长城主题书法笔会、长城书画作品展等等以长城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长城研究、保护、监督、旅游等环节,长城文化和红色教育也被引入中小学课堂。长城文化已经渗透在巴彦淖尔人的血液中,润泽着百姓的美好生活。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
长城既是历史上游牧文化
和农耕文化的分界
也是如今多元文化融合的见证
站在长城脚下
我仿佛听到了秦汉时期的朔风
看到了长城一路东行拥抱大海的身影
穿越时空,历经沧桑
万里长城所承载的中华民族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
已经成为巴彦淖尔各民族人民
宝贵的精神财富
激励着我们在
建设现代化巴彦淖尔的征程中
携手并进,勇毅笃行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文字: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杨志利
图片: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巴彦淖尔日报社签约摄影师
视频:闫巍
编辑:乔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