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赴算井子,探访大漠戈壁上的边境
2023/1/31 来源:不详■寻找最美国门名片系列报道⑩
大漠深处的“母亲派出所”
走进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算井子边境派出所
算井子,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一个地名,这里有沙漠、有戈壁,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是对这里自然环境最真实的写照。记者此行的目的地是算井子边境派出所,这个所到最近的城市——额济纳旗有公里,是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最西部的派出所。
初次听到“算井子”这个名字,还是几年前,对这里的印象,仅仅停留在“生命禁区”这个概念。在这路难走、人难见的荒漠戈壁,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派出所民警无怨无悔地扎根下来?10月16日,记者踏上这片让一代代“算井子人”前仆后继、坚守奉献之地,寻找答案。
10月17日,乌其尔(右一)到苏依勒图雅老人家中走访。张亚熊摄
深秋时节,细雨微凉,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来到额济纳旗。同行的人告诉记者,去往算井子边境派出所还要走上多公里,其中,有55公里是一段几乎不能称之为路的“土路”。
车轮飞转,沙尘弥漫,望不到头的砂石路扬起了无边的孤寂。没有信号、不见绿色、不见人迹……就这样足足走了7个小时,在落日的余晖中,算井子边境派出所的营地才出现在视野中。
41.公里边境线、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11名民警,常住人口仅有百人。
这就是算井子边境派出所的辖区情况。48年来,派出所一代又一代的民警把职责和使命化为一件件具体的小事,化为一年年无悔的坚守,与大漠为伍、与戈壁为伴,在“生命禁区”书写着一个个守边护边的感人故事,共同守卫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此地不可常来,但不可不来”
算井子,最缺的是水。
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0毫米以上。因为缺水,这里几乎不见绿色。吃菜难,吃新鲜蔬菜更难,赶上青黄不接时,一天三顿都是开水煮面。大伙儿眼贪绿色,嘴馋蔬菜。一次,外面的人给所里带来一些新鲜蔬菜,经过多公里的颠簸,烂了一半,一个新警忍不住抓起一根芹菜就嚼,在场的人心里都涩涩的。
算井子的苦,一般人无法想象。曾经一位领导来派出所考察,离开时潸然泪下并感慨:此地不可常来,但不可不来。
这种生活条件上的艰苦,对于民警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最难捱的,是孤独和寂寞对心理的侵蚀。寂寞了,想家了,找不到人诉说,就把一腔苦闷化作干活的力气,窗户玻璃也要擦上4遍,锃亮得能当镜子使。由于地广人稀,这里素有“五十公里去串门,上百公里做邻居”的说法,加之没有路,民警和牧民便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天然联系。
这就不难理解,面对记者提出的“什么是算井子精神”这个问题,民警乔吉缓缓吐出的四个字:“一起生活。”这种与牧民建立的深厚情谊,让算井子派出所成为牧民心中的“母亲派出所”。
“只要派出所在,我们就安心。”听说有记者来采访,10月17日一大早,乌兰乌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吉日嘎拉骑着摩托车,一口气赶了多公里的路,一进门,水都顾不上喝,就和记者唠起了这群小伙子的“好”。
“这里买东西、看病都不方便,民警就充当了我们的售货员、医务员、理发员、放牧员、炊事员……”吉日嘎拉掰着手指头,生怕忘了其中一项。“我们感激这群小伙子,想送几只羊给他们,却被‘不留情面’地拒绝了。思前想后,只好给他们送了一面印有‘母亲派出所’的锦旗。”
“大漠警长”乌其尔
在距离派出所3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蒙古包,今年68岁的苏伊勒图雅住在这里。去年,老人在派出所民警的劝说下,从20公里外的群山深处搬迁过来,为的就是“离儿子近一些”。老人口中的“儿子”,是被辖区群众称为“大漠警长”的乌其尔。
10月17日下午,记者跟随乌其尔来到了苏伊勒图雅住的蒙古包。蒙古包不大,布置得简洁温馨,桌子上摆满了老人为迎接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准备的零食。当然,这个蒙古包,也是派出所的小伙子们帮忙搭建起来的。
“老人家,乌其尔怎么说服你搬到这里的啊?”
“他说,额吉(蒙古语母亲),你搬过来,离儿子近一些。所以我就来了。”说话间,老人紧紧抓着乌其尔的手放在身侧,一刻也舍不得放开。
老人和乌其尔亲如母子的感情,要从年发生的一件事说起。那年4月的一天,派出所民警跟往年一样,过来帮老人倒场。由于增加了几名新的人手,羊群一下子受到惊吓,一转眼工夫都跑进了山里。熟悉地形的乌其尔带着年轻的民警李国利立刻去追赶。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次,他们遇到了生命中最大的一次危险。
为了尽快把所有羊找到,乌其尔和李国利兵分两路,山上山下来回奔波。两个小时后,乌其尔赶着羊群来到了约定集合的山头,却没有见到李国利。茫茫戈壁滩,最让人担心的就是一个人走失。直到下午两点,乌其尔赶着羊才追上了李国利。此时,两人才意识到,由于走得急,连瓶水都没带。
时间过去了7个小时,老人才发现乌其尔他俩还没有回来。所有人才意识到出事了。战友们急切地盼望着他俩能平安归来。就在众人万分焦急之际,远处两只山羊进入了他们的视野。民警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警长和国利回来了!”
“渴极了没办法,我就找了一个废弃的矿泉水瓶,绑在竿子上,在一口枯井里找水喝。捞上来的水,都是浑浊的。”回想起这次难忘的经历,乌其尔不自觉地舔了一下嘴唇。
去年,苏伊勒图雅老人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她把辛辛苦苦存了一辈子的10万元交给了乌其尔保管。她说:“钱在你这里,我放心,谁也拿不走。”
嵌刻在大红山上的名字
派出所西南方向5公里处,有一座海拔米的高山,在茫茫戈壁之中,一度成为驻守民警与外界沟通、发送电报的信号高地。同时,也是算井子的精神高地。大红山顶,有许多用小石头摆成的名字。名字的主人,大多是在派出所战斗过的民警。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10月17日清晨,记者随派出所民警一起登上大红山山顶,举行了庄重的升国旗仪式。在这里,民警给记者讲了第一个用石子摆下名字的人——宝成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宝成告别了心爱的姑娘,来到算井子。因为地处偏远,邮路艰难,几个月后,宝成同时收到了女友不同时间寄出的两封信:一封是热切地要去探望他,一封却是冷冷的分手信。宝成冲上大红山顶大哭一场,然后用碎石郑重地摆下自己的名字。
时间过去了30多年,宝成的故事也在岁月的流转中,被一代代民警融入了自己的故事,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和情节。
也许在这里驻守过的人,会用这种方式纪念逝去的爱情,会用这种方式给这段戍守经历留下最深厚的印记。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当年宝成矗立在山顶眺望,那种思而不得的遗憾,也只有在算井子待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
“算你一生留恋算你今生无憾不甘却在大红山上留下一生期盼守住一份信念继续为国奉献怎能让我的青春在这里留下遗憾……”民警崔现浦把对爱情的期许、对家人的思念写进歌词里,他说,寂寞的时候爬上大红山,望着家乡的方向能看得更远一些,对着远方的亲人说说心里话,仿佛他们能听得清楚一些……
家国情怀,看似宏大、抽象,但在这里,却化作细小琐碎却无比沉重的小事。它是一担水、一碗面、一夜坚守,也是牧民的一声感谢、一句挽留。正是这些细碎的小事,在岁月的沉淀中,铸就了“最远最苦最忠诚、爱党爱边爱牧民”的算井子戍边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刻进一代又一代派出所民警的灵魂中,化作年复一年的坚守和奉献,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滋养着这片荒凉的“生命禁区”,筑就起祖国最稳固的钢铁边防。
晨曦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祖国边陲的高山上迎风招展,与多个在山顶“嵌石明志”的名字一起,成为卫国戍边的一道最美风景……
来源:人民公安报
编辑:网警小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