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历史文化名人之易学大师王申子选调生
2023/5/16 来源:不详王申子隐居处——天门山
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大德五年()辛丑冬至日,主管澧阳县(今湖南常德市澧阳县澧阳镇)教育的王履欣然为一本易学著述题序。这本书收藏者是南阳府学正李章,一直奉为秘籍,此次专程带来与王履观赏。王履,生卒不详,昌元(今重庆荣昌县)人,一个精通易经的学者。
大德七年()癸卯十月朔日,广平程氏之程文海欣然为一本易学著述作序。程文海(-),字钜夫,号雪楼、远斋,建昌军(今江西南城)人,元代名臣、文学家。历官集贤直学士、侍御史、行御史台事、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翰林学士承旨。参与编修《成宗实录》《武宗实录》,著有《雪楼集》三十卷。
王履、程文海为之作序的这部易学著述,名曰《大易缉説》,其作者为王申子,一作王申。
大德十年()丙午,田泽出任澧州路推官时,“访得蜀儒王申子所解《大易缉説》《春秋类传》二书”。田泽,生卒不详,居延(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人,历官承直郎常德路总管府推官、海南海北道廉访副使,著有《洪范洛书辨》一卷。
十年之后,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延祐三年丙辰()冬至日,田泽欣然为再刊的《大易缉说》撰文《续刋大易缉说始末》,并附于全书卷后。是年十一月望日,长沙李琳为田泽新刊《大易缉说》题记,同附为书之后序。李琳,生卒不详,号梅溪,南宋度宗咸淳十年()进士,故于题记落款处称“前进士”,今存词三首。
王申子是中华易学名著《大易缉説》的作者,其何许人哉?
田泽《续刋大易缉说始末》,称王申子“前卭州两请进士”,“皓首穷经不求闻达”。据《宋史》一百五十七卷记载,“度宗咸淳元年,以锁厅应举宗子两请,举人遇即位赦恩,并赴类试”。两请进士(一作两试进士),即为参加四川省类试、朝廷礼部试皆中式的举子。田泽向朝廷推荐王申子《大易缉説》《春秋类传》,皇庆二年()拟任其为武昌路南阳书院山长。元延祐三年(),田泽作文时,未言及王申子之死,大概申子去世于该年之后。
民国时柯劭忞编纂的《新元史》卷二百三十五,儒林二有“王申子列传”,其传记载:“王申子,字巽卿,邛州人。寓居慈利天门山。著《大易缉说》十卷。尝见魏了翁《答蒋得之书》,及史学斋《临汝讲义》,皆祖张观物语,以九其图者,见后天八卦之象,十其书者,具《洪范》五行之数,谓晦庵不及见是书,故谓十图而九书,此读《易》者一大疑事。申子力探其原而正之。取十其图者分纬之,以画先天,九其书者错综之,以位后天,不假穿凿,可以祛疑辨惑。皇庆二年,征为南阳书院山长。卒。”
柯劭忞《新元史》“王申子传”
关于王申子的籍贯,李琳题记称其为“隐者邛蜀”,田泽呼其为“卭州蜀儒”。明李贤《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二“岳州府”中“流寓”记载:“王申子,邛峡人,号秋山,元季隐居慈利,注《大易辑说》《春秋类传》。”
宋代,邛州一度辖临邛县、依政县、安仁县、蒲江县、临溪县、火井县、惠民监。元至元二十一年(),省临邛、依政、蒲江三县,将安仁、火井二县并入大邑,邛州只辖大邑。明朝,恢复蒲江县,邛州辖大邑、蒲江二县。
许肇鼎编《宋代蜀人著作存佚录》“邛崃”部,将王申子列入邛崃人。其实,王申子是南宋时期的邛州蒲江县人,考证有四:
其一、王履《大易缉説》序文中有“巽卿鹤山桑梓”一语。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南宋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王申子与魏鹤山共为桑梓,则王申子当为蒲江人。王申子研究易学,秉承家教,每每以魏鹤山的“须从诸经字字看过,思所以自得,不可只从前贤言语上做工夫”、“不到地头亲自涉历一番,终是见得不真”、“非一一精体实践,则徒为谈辨文采之资”、“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诸语为训诫。
其二、李贤《大明一统志》记载王申子号“秋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长秋山县东二十里,山高耸。一名主簿山,以昔有主簿王兴者得仙于此而名。《寰宇记》谓之小可慕山。”宋代,蒲江长秋山之名屡屡见诸文献。文与可《丹渊集》有“长秋山人”胡昭甫的记载,魏了翁《鹤山集》云“长秋山而下干冈数里”,《宋会要辑稿》曰“石蟾神祠在邛州蒲江县长秋山太清观”“真济庙在蒲江县长秋山”。古人重“地望”,常以家乡地名称号,王申子号“秋山”,盖以蒲江长秋山而名其号。
其三、王申子之父号“龙溪”。王申子《大易缉说》卷二“太极图或问”,云:“昔先子龙溪常举魏鹤山答友人书训申子”。年6月,蒲江县城郊之体泉村六组清水溪侧发现南宋时蒲江人王兴为父母王轸、杨氏小三娘作的买地券。该买地券录文有“普慈乡礼过里”“同里地名龙溪”记载。清代乾隆《蒲江县志》记载,“清水溪县西七里,发源阳雀林,东至白鹤山合大河”。该志中宋总理四川财赋官姜如晦所撰的《王伯祥墓志铭》云:“以庚子淳熙七年十一月初一日己酉,合葬于县西龙溪壬山丙原”。据此,今天的清水溪,南宋时称“龙溪”。该墓券主人王轸、杨氏小三娘的生卒与合葬时间,与乾隆志王伯祥墓志铭的记载完全一致。据该券记载的“先考七十二郎讳轸字伯□”,王轸即为王伯祥。王申子之父王龙溪,盖与王伯祥为族人,居住在蒲江县普慈乡礼过里龙溪,故名其号为“龙溪”。
王轸、杨氏小三娘的买地券
(拓片来源:《成都出土历代墓铭券文图录综释》)
乾隆《蒲江县志》关于“清水溪”记载
乾隆志《王伯祥墓志铭》(部分)
其四、蒲江王氏的排行有“卿”字辈。据《王伯祥墓志铭》记载:“公讳庄,字伯祥,姓王氏,自入本朝,世为蒲江县人,祖政朝、父体福”,“子兴”,“孙真卿、直卿”。王申子,字巽卿,与蒲江普慈乡礼过里龙溪王氏排行中的“卿”字辈,完全吻合。故而,王申子为南宋晚期的蒲江人,毋庸置疑。
宋元之际战争频仍,蒙元军队持续不断发动对四川的进攻。蜀中士人纷纷举家东下,迁往长江中下游,寓居东南山岳江湖。元代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九中的《慈利州天门书院记》记载,“至元乙亥王某兄弟亦蜀人也,避地至焉,开门授徒以自给”。文中的“王某”即王申子,他们兄弟二人带领王氏家族于元至元十二年乙亥(),从邛州蒲江迁到慈利州(今湖南省慈利县)躲避战乱,隐居天门山,以办学授徒为生。元大德八年(),在王申子的支持下,来自四川的王氏、田氏家族创办天门书院,被朝廷批准。该书院办学长达48年,元至正十二年()毁于战火。邓立佳《天门山赋》云:“蜀人王申隐居天门山,兴办天门书院”。
王申子在天门山生活长达四十余年,教学之余潜心儒家经典体悟。据清邵远平《元史类编》卷三十六“文翰二”“王申子”条记载,他著有《大易辑说》《春秋类传》《周礼正义》。
王申子《春秋类传》《周礼正义》已佚,《大易辑说》十卷传世,为其奠定中华易学大师的地位。该书的成书时间,当不迟于元大德五年()王履作序之时。田泽称,王申子“寓居慈利州天门山,隐处幽深,无心求仕,垂三十年始成此书”,田于元延祐三年()重新刊印《大易缉说》。
王申子《大易辑说》
王履在《大易辑说》序言中,认为王申子的易学“力探其原而正之,取十其图者分纬之,以画先天,取九其书者错综之,以位后天,自我作古,无一毫之穿凿,有理致之自然”,赞叹曰:“真可以断千百年未了底公案!”他感叹道:“昔蒋得之指先天为河图,鹤山犹喜之,今巽卿正二图且纬河洛,以为文王全易意见,卓胜得之远矣。”他说“使鹤山见此,其喜又将何如邪”,假设魏了翁见王申子易学理论,一定会喜不自禁。
李琳在《大易辑说》后序中,评云:“卭蜀巽卿以手辑一家之言,而髓探三圣之旨天机,独露揭之。自本自根,日用互明,穀以见仁见知,象数之源,毕具性命之理,全彰勘辨,诸方拈提最义。”
田泽在《续刋大易缉说始末》中,论曰:“故自昔以来注释者,何止数百家而犹未能尽。今观王申子所注易书,如先后天二图真得图书经纬之要,卦象爻辞真能折衷诸儒之说,简易明白”,“大易缉说得千百载经纬图书之秘要,发四圣人设卦系爻之本旨”。
纪昀在《大易缉说提要》中,议曰:“其说《易》则力主数学,而持论与先儒迥异。大旨以《河图》配先天卦,以《洛书》配后天卦,而於陈抟、邵子、程子、朱子之说一概辨其有误”,“平正切实,多有发明”。
王申子《大易缉说》之“洛书”
王申子《大易缉说》之“两仪生四象”
王申子《大易缉说》之“四象生八卦”
王申子《大易缉说》之“演极”
元代以降,王申子易学日渐受到学者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