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两年黑发变花白央媒点赞的90后小伙
2023/4/7 来源:不详北京什么皮炎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611/9051898.html
近两天,余杭一名90后小伙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等央媒等各级主流媒体纷纷报道!
小伙名叫鹿燕青,年来到余杭疾控工作。刚来单位的时候,鹿燕青还是一头黑发,年轻帅气。入职不到一年,疫情暴发。他原本的一头黑发也在夜以继日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变得花白。
鹿燕青说,因为自己的体质,原本白头发就要比一般人多。以前还会染一下头发,后面工作忙也就顾不上打理发型了。不过防疫的工作任务,确实比一般的重,疫情暴发以来,自己头上又长出了不少白头发。
今年10月,鹿燕青收到通知,前往内蒙古驰援疫情防控。一起来看看他的抗疫故事!
驰援内蒙古额济纳旗
从接到通知到出发不过12小时
10月25日21点左右,正在健身房健身的鹿燕青接到单位的电话通知,第二天一早出发额济纳旗,刻不容缓!
鹿燕青当即就赶到商场,购置了一些必要的衣物,电话里通知了家人、女友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到疾控中心做核酸检测。深夜到家,他顾不上休息,立刻收拾行李,10月26日9点出发前往内蒙古。距离接到通知才过去了12个小时。
除了流调工作,还要外出走访
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鹿燕青的支援工作主要是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下文简称流调)。10月27日15点报到后工作就正式开始了,第一个任务是流调当地老年人和外来老年旅游团。语言沟通不畅为他的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当他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宾馆时已经是22点。
下班后才休息了没一会儿,凌晨1点,手机里又不停地跳出消息来,由于发现新增病例,新的流调工作立即展开。
睡得迷迷糊糊的鹿燕青一骨碌起了床,立刻和小组成员开始工作。忙碌到早晨6点,才终于把流调报告撰写完成。而这时,离新一天的上班时间仅剩两三个小时了,匆匆回床上小憩了1小时后,鹿燕青又立马投身到了新的工作中。
除了流调,他还要不停地外出走访,经常拖到下午两三点才有机会扒拉两口午餐,有时候甚至会两顿并为一顿。
每天现场工作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
经常连续工作到深夜
自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不分昼夜的工作节奏已经成了日常。
去年1月疫情防控期间,他被编入消杀组,经常背着40斤重的消杀机,对疫点开展终末消毒。
去年3月,鹿燕青被紧急抽调进驻机场,守护杭州,守护国门。每天现场工作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经常连续工作到深夜,工作强度特别大。
“头发白了,我的家人和女朋友都挺心疼的。不过好在女友是医护工作者,她特别能理解我,家里人也支持我的工作”
鹿燕青觉得,坚守在防疫一线,虽然累,但是自己的人生时刻在闪烁着光芒。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鹿燕青的故事是余杭卫健人的一个缩影。
余杭卫健队伍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医护人员,像他一样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守护着防疫这道关口,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健康。
“人员没摸排清楚,我心里总是不踏实”
自年战“疫”开始后,余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涛一直连续作战在防疫工作的前线,累计超时工作小时,快速出动余次,对余例疑似、确诊病例以及高风险人员进行了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对上千条情报进行核实追踪,完成各类调查报告近份。
近期多次收到市、区的协查任务,杨涛带领自己的团队第一时间参与调查,凌晨2点多还在办公室摸排,实在困得不行就坐在凳子上打个盹。杨涛说:“人员没摸排清楚、没有管控好,我心里总是不踏实。”
今年9月20日上午,杨涛在杭州师范大学执业医师考试卫生保障现场保障,突然临时接到指令,需要前往厦门参加抗疫工作。到达厦门后,杨涛与战友团结协作,连续多晚通宵审核提取核心信息。连续9天的厦门战“疫”,杨涛克服多重困难,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平安返回余杭。
集中隔离点里的“小虎队”
在余杭区二院,有这么一群男护士。他们除了在临床一线辛勤工作外,还积极前往集中隔离点,守护隔离人员的健康安全。他们是王鹏飞、施晨辉、唐凯、张宇、魏应杰五名90后大男孩,被称为区二院疫情防控“小虎队”。
区二院承担着区级集中隔离点,主要负责境外来杭返杭人员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服务保障工作,截至目前已接收隔离人员余人。自年8月区级集中隔离点启用以来,这支疫情防控“小虎队”医院、隔离点之间。
隔离点的工作属于“白+黑”模式,一待就是15天,甚至更长。区二院一年来共接收隔离人员34批次,“小虎队”每次都参与其中,一年里有多天,都能看到“小虎队”的身影。每当问起累不累时,这群阳光大男孩总是笑着说,我们是男生,体力和耐力都比女生好,多做一点是应该的,这也是一名90后护士的担当和责任!
每天下班胳膊都抬不起来
想到能为更多人建立健康屏障
干劲就来了!
“接到通知,今天晚上临时新增一个接种台。”“收到,请放心晚上我来。”余美医院中泰分院的护士长,每次临时加班或新增接种台,她总是自己第一时间上。
每天穿着严密的防护服,从取疫苗到打针到按压棉签,一天下来需要转体与抬举胳膊动作两三百次。为了减少去卫生间次数,缩短群众等待时间,她几乎很少喝水,有时候嗓子都快冒烟儿了,依然耐心地叮嘱接种者注意事项。她说:“每天下班衣服都湿透了,腰酸背痛,胳膊完全抬不起来,但是想到接种疫苗后能为更多的人建立健康屏障,干劲就来了!”
每天最早上班,最晚下班
医院当成了家
自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工作开始以来,医院鸬鸟分院的仇红兵始终坚守在接种工作一线。
为了保障接种系统服务器的运行稳定,系统每晚10:00才能开放、次日凌晨6点又会关闭,数据导出、统计等工作都只能在深夜时间操作。医院宿舍,以医院为家,每天最早上班,最晚下班。
今年4月10日开始,仇红兵多次感到身体不适。4月22日晚上11点多,仇红兵再次腹部疼痛不适,经一系列检查后被诊断为“因胆囊结石导致胆绞痛急性发作”,需进行住院手术治疗。术后醒来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手术很快就可以出院了吧,大家都还在忙着打新冠疫苗,我什么时候能出院?我想早点回去上班……”
少了许多陪伴孩子的时间
但能奋战在抗疫一线很自豪!
医院的一名急诊护士,疫情期间多次前往集中隔离点工作。
除了是一名医务人员,她还是三个孩子的母亲。由于隔离点的工作性质,她每次去就需要14天,孩子们只能由父亲和奶奶照看,因此少了很多陪伴孩子的时间。
印象最深的是父亲节时,老师教写祝福卡片,但孩子因为好几天没见到她,在卡片上同时写下了“想念妈妈”。看到这张卡片的时候,曾玮总感觉亏欠孩子太多。但好在孩子们很懂事,家人也非常支持她的工作。她说:“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能奋战在抗疫一线,很自豪很骄傲!”
最多一天出车40多趟
凌晨三四点街头仍有他们的身影
今年9月起,为了更科学、高效、精准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适应当下疫情防控平战结合的现状,余杭设立了疫情防控专班,由陆建、蔡杭吉、施红强、陶祖平、董一卿5名驾驶员组成,专人、专车、专职转运新冠疫情相关患者。
5名驾驶员采取轮班制。为了杜绝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在当班的14天中,他们都住在隔离酒店,两点一线地执行任务,结束一个班次后还要进行14-28天不等的隔离。
为了节约时间,他们养成了快速吃饭的习惯,也放弃了“多喝热水”的习惯。每当有任务调配,他们都会第一时间换上整套的防护服,投入到新的一场“逆行”中。有时一趟出车就会耗费好几个小时,护目镜在脸上勒出了深深的痕迹。在疫情防控最忙碌的几天,专班最多的一天出车40多趟,凌晨三四点的街头,仍能看到救护车忽闪而过的身影。